奥数网 奥数南宁站 > 小升初 > 新闻资讯 > 正文

“掌掴”事件 孩子听话就是好吗(2)

来源:南方日报 文章作者:赖竞超 毕嘉琪 黄光宇 刘竹溪 刘越 2011-11-15 11:37:42

[标签:孩子 掌掴]
近日,广州新晖学校老师逼两学生互相“掌掴”的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一片哗然。这位“90后”教师立刻成了众矢之的,舆论大都把原因归结于老师个人素质差、老师缺乏师德、老师丧失关爱、体恤之良心等。

  反思

  教师的绝对“权威”是好是坏?

  事件当事人谢老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他们(指那两名男生)的态度让我气愤,一点都没有悔改的意思,到后来像是打闹一样,车上的40多个学生全都哈哈大笑。我承认我确实不应该打学生,当时太激动了,这是我的错,现在很后悔。”

  “孩子怎么让他们互扇就照做啊?旁边的孩子居然也不敢做声,反而大笑?作为家长,我真的很心寒!”网友“千金妈妈”如此说道。不少网友认为,孩子不敢“吱声”是因为惧怕老师。那么,老师“至高无上”的“权威”又是从何而来?多位专家表示,教师“权威”的养成,有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在中国,尊师重道是传统观念,家长认为老师绝大部分是好的、正确的。我们会教育孩子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因此孩子,尤其是幼儿园小朋友、小学生主要依靠学校老师对孩子的引导而成长。

  为此,记者随机做了一项名为“你怕不怕老师?”的调查,统计显示,小至幼儿园大班,大到小学高年级的被访儿童都表示害怕老师。而小学以上的未成年人表示怕老师的则只占1/3。由此可见,老师对于幼儿园和小学中的幼龄儿童而言,有很强的“震慑力”。

  另一方面,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尽管家长们认为,“亲自告诉孩子是非对错”很重要,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还是会教育孩子“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以致于,“中国的小孩,打小就‘惟师命是从’,老师成了学校里的权威。”有专家评价道。

  省实附属南海学校的德育主任丁之境分析,“听老师话”是中国传统的尊师重道文化中的一部分。这个权威是教育行业赐予老师的,是教师职业所必须有的,否则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没法正常运行,很可能会出乱子。而正是由于这样的权威,所以在那种情况下,孩子可能会很害怕,从而选择按照老师说的去做。“如果换成是一个初中或高中生,逐渐有了维权意识后,可能就不会听从老师这种无理要求了。”丁之境说。

  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孩子“维权”?

  近年,一套法国系列通话《不一样的卡梅拉》进入中国,大受家长们追捧。书中讲述的是一只法国小鸡特立独行、追求梦想的故事。虽然许多家长称赞该书不会老是教孩子“遵守秩序、团结友爱”;然而,也有家长指责“这只小鸡既不睡觉,也不下蛋,还离家出走,这不是在教孩子不听话吗?”有专家分析,这源于中国家长式教育中,仍遗留着“权威”式教育弊端。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启蒙教师,应该帮助自己的孩子树立基本的是非观、正确的道德观,而不是一味地把孩子丢给学校,告诉孩子要‘听老师的话’。”丁之境指出,家长的教育很重要,他们应该培养孩子基本的判断能力。“家长应该经常告诉孩子‘这个是好的,这样是对的’,‘那个是不好的、那样是不对的’,等长大以后,他们就会知道,这些叫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

  另一方面,有业内人士指出,不少家长在遇到老师斥责小孩的时候,并没有冷静地思考对错,而简单地将原因归咎为孩子“不听话”,以至于让小孩无法明辨是非,麻木地“屈从”于老师和家长的“权威”下。“事实上,很多孩子被斥责并非他们的过错,但被训斥过后,孩子们往往会更加惧怕,不敢向外界寻求保护。”崔府街幼儿园前园长麦添指出,家长不仅要让孩子明辨是非,还应该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地保护自己。

  “我们往往到大学才教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价值判断,怎么维护自己的权益,太晚了!”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杨振兴指出,家庭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父母应该在孩子小时候就以积极的价值观来引导他们,承担起灌输维权意识的责任。

百科词条:孩子 掌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