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打孩子 家长需讲究智慧
来源:南国早报 文章作者:刘琼 2011-11-14 10:41:22
跟“狼爸”学习“打孩子”的智慧
家长该不该打孩子,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一直存在争议。当“不打不成材”、“棍棒之下出孝子”等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与“赏识教育”、“快乐教育”等现代教育理念碰撞时,家长们不免有些困惑:孩子犯错时,到底该不该打?
一名父亲的困惑:关于打不打孩子,林先生向记者讲起了两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一:一个“找打”的孩子
从小到大,聪聪从未挨过父亲的揍。不过,这不仅没让他感觉很幸运,反而令他很不爽:别人家的爸爸都打孩子,为什么我爸爸从不打我呢?于是,聪聪不断用自己的方式,试探着“爸爸是不是真不打我”。
有一次,小伙伴从家里偷了几根香烟,和聪聪一人嘴上叼一根,甚是得意。被大人发现后,小伙伴被父亲暴打了一顿,可是聪聪爸却呵呵笑个不停:“小屁孩,还学抽烟呢。”
父亲的态度,让聪聪变得胆大起来。小学二年级时,看到身边同学抽烟,聪聪便偷偷地在地上捡爸爸的烟头接着抽。可是,爸爸发现儿子捡烟头后,只是很疑惑地瞪了他两眼,“干嘛捡我烟头”,依然没有打儿子。
故事二:一个不忍心打孩子的父亲
今年3岁多的亮亮,从未被父亲打过,不是父亲没动过念头,而是根本下不了手。亮亮是个“插座控”,一看到墙上的插座,就喜欢拿东西去捣鼓。被教育了多次,亮亮仍兴趣不减,亮亮爸真担心哪一天酿成大祸,他想好好教训孩子一顿,可手刚举起来却又悬在了半空中。
林先生告诉记者,两个故事都发生在自己身上:聪聪是小时候的自己,不断去试探父亲的底线;亮亮是自己的儿子,他怕孩子学自己,觉得应该适度地打孩子,但又不忍心下手。关于打不打孩子,他一直很困惑。
“狼爸”打孩子惹争议
关于打不打孩子,记者做了一项调查。在20名家长中,14名家长承认有打过孩子的经历,认为传统教育中的“不打不成材”现如今依然适用,如今风行的“虎妈”、“狼爸”就是最好的证明;6名家长表示从未打过孩子,认为教育孩子应该多沟通,打孩子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什么招都用过了,孩子还是屡教不改,家长出手也是出于无奈啊。”家长吴先生说,他不像“狼爸”那样经常打孩子,但有时候孩子讲道理讲不通,“冷处理”也没用,这时他才会打孩子,“孩子小时候应该好好教育,大了再教育就有点儿晚了,毕竟小树不修不直溜”。
不赞成打孩子的家长们则认为,打孩子就是教育的失败。“孩子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沟通来解决,而打骂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在南宁市某中学任教的徐老师认为,“狼爸”把三个孩子“打”进北大,并不代表他的教育方式及孩子成长就是成功的。
看看“狼爸”如何打孩子
其实,对于“狼爸”,大多家长和媒体关注的是“‘狼爸’打孩子”的事实,却忽略了“‘狼爸’如何打孩子”,而这些恰恰是家庭教育专家们,认为“狼爸”教育孩子最智慧的地方。那么,“狼爸”是如何打孩子的呢?
“‘狼爸’虽然严格,但却很有智慧,他教育孩子的一些做法是符合心理学的。”广西区妇联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彭及桐老师说,“狼爸”打孩子是非常有智慧的。虽然教育讲究个体性差异,但一些共通的基本原则还是可供家长们借鉴的。
彭及桐认为,“狼爸”打孩子的智慧在于,他先和孩子沟通制定家规,如“必须完成作业,才可以休息”,这让孩子知道了自己的行为界限在哪儿,不敢轻易去触犯界限。否则,孩子如果不知道自己的行为界限,便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断去试探界限,这就会像文章开头聪聪那样的行为。
而且,“狼爸”还和孩子沟通制订了惩罚措施,并提前告知孩子。一旦孩子触犯家规,他们就清楚地知道,爸爸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用什么方式打哪个部位、打多少下、打的力量有多重……孩子犯错后对即将到来的惩罚有心理准备,挨打时心理上会有一定的安全感,这就不易让孩子在受惩罚产生反感。
金宝贝早教专家柏灵巧认为,“狼爸”打孩子的智慧,还体现在打孩子的时机上。“狼爸”制订家规选择在从孩子3岁起,而3岁恰好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关键点,孩子之前处于前道德阶段,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这时主张家长尽量不打孩子,而3岁后孩子对规则有一定了解,这时家规将对孩子产生一定约束力。
家长惩罚孩子得讲究智慧
“父母可以适度地惩罚孩子,但惩罚时必须‘有理’、‘有据’和‘有爱’。”彭及桐说,父母惩罚孩子时,需要讲明白“为何受罚”的道理,毕竟惩罚不是目的,教育才是最终目的。同时,父母惩罚孩子后,还需要及时抚慰孩子,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惩罚是出于爱”。
彭及桐建议,父母惩罚孩子时,可以比预定的惩罚量稍减一些,比如孩子原本应罚站25分钟,但孩子站到20分钟后,父母便可提出“解放”。心理学研究显示,正面能量要以递增的方式才能实现平衡,而负面能量则须以递减方式才能平衡。惩罚属于负面能量,减少预期的惩罚量,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彭及桐提醒家长,在不伤害孩子的前提下,适度地惩罚孩子,对孩子的教育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样孩子的行为才有界限和方向感。从不受父母惩罚的孩子,自我意识容易过度膨胀,可能会不断地试探行为界限,挑战父母的权威。
“惩罚孩子的依据是规则,而非家长一时的怒气。”柏灵巧说,很多家长惩罚孩子时,难以克制自己的情绪,会给孩子一种误解“父母拿我出气”。哪怕规则已经制订,家长在打孩子前也要重申一下,指出孩子的错误后再惩罚。惩罚时尽量用竹鞭等,而不要用手,让孩子觉得惩罚的道具或规则是独立于父母之外的,而不易把怨气撒在父母身上。
“惩罚孩子不一定是打,家长不妨换一种方式。”柏灵巧建议,孩子犯错后,父母可以让孩子对所犯的错进行弥补,或者剥夺孩子玩具或玩耍的时间来惩罚孩子。因为孩子挨打多了,容易使孩子的情商和智商都受到影响。
相关推荐
- 孩子被老师冤枉了家长该怎么做 2011-11-10
- 从孩子的表现看家长的教育方式 2011-10-12
- 孩子失去学习兴趣怎么办? 2011-10-11
- 孩子内在学习动力流失原因探究 2011-10-11
- 如何调节孩子的学习情绪 2011-10-11
- 家长的坏习惯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 2011-10-11
- 家长孩子须谨慎小学奥数三大误区 2011-10-08
- 小长假后家长如何帮孩子收心 201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