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冷暴力普遍 “差生”概念被滥用(3)
来源:中国青年报 文章作者:陈佳慧 向楠 2011-10-25 16:24:30
“冷暴力”造成的心理伤害更难恢复
浙江省台州市某中学老师朱倪(化名)认为,所谓教育“冷暴力”,很多时候是老师的无奈之举。他说,一个老师要管几十个学生,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如果既不能体罚,又禁止“冷暴力”,那老师还要不要管教学生了呢?“据我所知,很多老师或多或少地都采用了‘冷暴力’的教育方法,而且一些家长对老师的这些做法也采取默许的态度。”
民意中国网网友王先生认为,对于一切形式的教育“冷暴力”,都应该零容忍。据他了解,美国的老师在给学生发放考完的试卷时都会一再叮嘱义工,对任何孩子不能有眼神上的区别对待。因为即使是一个眼神,也可能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灵创伤。
公众对教育“冷暴力”持何种态度?调查中,72.0%的受访者反对任何形式的教育“冷暴力”,希望早日将它们清除出校园;20.2%的受访者表示,对于有些不带侮辱性的“冷暴力”可以接受;只有3.6%的受访者认为用“冷暴力”的方式教育学生很正常,应该支持。
张梅玲提醒,相对于体罚给孩子造成的身体伤害,“冷暴力”给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更不容易被发现,同时也更难恢复。如果孩子的心理创伤得不到及时的发现与治疗,有可能给他带来自卑、孤僻等性格缺陷,还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解决教育‘冷暴力’的关键在老师。一方面,国家应该采取务实手段,提高老师待遇,为老师的工作创造一个轻松、有保障的环境;另一方面,老师也应该注意提升自身的素养。”张梅玲说。
孙云晓认为,要解决教育“冷暴力”问题,就应该把《未成年人保护法》落到实处。政府应该像扫盲一样,把《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理念与内容普及到每个老师和家长。对于违反这部法律的行为,一定要严厉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不能用道德谴责代替了之。
“我们更要树立‘人皆可成才’的教育观念。”孙云晓指出,在每个班级中,总会有一些所谓“差生”。对他们而言,不但不能用“冷暴力”的手段对待,反而需要更多的尊重与引导。在以尊重和激励为主的教育中人们就会发现,“差生”其实并不差。
相关推荐
- 教育部:将推行教育收费治理责任制 2011-10-20
- 学校“因材施教” 要求差生验智商 2011-10-14
- 广西:禁止中小学校内午托“被自愿” 2011-10-13
- 从孩子的表现看家长的教育方式 2011-10-12
- 南宁教育“十二五”规划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2011-10-10
- 请勿忽视责任教育 2011-10-09
- 学生被“兴趣” 皆小升初使然 2011-09-29
- 南宁:教育设施要在项目开工50%前动工 201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