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网 奥数南宁站 > 杯赛 > 华杯赛 > 华杯作用 > 正文

华杯赛深圳冬令营之名师面对面

来源:奥数网(原创) 文章作者:  2011-09-06 17:27:32

[标签:华杯赛 名师]
2010年2月1日下午15:00,我们很荣幸能与本次华杯赛冬令营的授课教授们面对面的交流学习相关问题。上图左起:余其煌教授、周春荔教授、王鸣教授问题一:今天下午的考试难度如何,与华杯赛初赛或者决赛的难度作对比,

  2010年2月1日下午15:00,我们很荣幸能与本次华杯赛冬令营的授课教授们面对面的交流学习相关问题。

上图左起:余其煌教授、周春荔教授、王鸣教授

  问题一:

  今天下午的考试难度如何,与华杯赛初赛或者决赛的难度作对比,会不会比较简单?

  回答:

  难度来讲差不多,其实原理还是一样,做多点题是锻炼做题的方法,主要还是能举一反三,由一个点想到一个圆。奥数讲究深入浅出,我们要学会与数学一起玩。

  问题二:

  有些学生在做题,特别是考试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题目明白,方法会算,过程也可以体现,就是到最后答案算错了。而且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很难纠正,您对此情况能给学生们一个克服的建议吗?

  回答:

  这就要靠他们自己纠正了,既然整个思路清晰了,到最后就是算错答案,那就是他们自己的计算问题了。找计算过程的错误点,纠正一下,多点提醒自己。

  问题三:

  有些学生遇到一种情况:题目看懂了,但解题思路不大清晰,往往是算出了答案,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写解题过程,教授们觉得这种情况怎么解决呢?

  回答:

  有些孩子有特别强的心算能力,但这不合理啊,他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只能说小学生过早的存在反证法的思路不利于数学的学习,只有弄懂了解题的思路,才能解决。不懂就要抓住课堂休息时间问老师,问到懂。

  问题四:

  我们旁听了两天课堂,发现经验比较丰富的教授在课堂上很少互动,反而年轻的老师在课堂上比较经常与学生互动,为什么?

  回答:

  课堂授课其实可以说是一个磁场,老师是磁场发散的焦点,如果老师一站出来,就可以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你的身上,达到一种磁场作用,那你这个课堂就达到很好的效果了!

  适当的互动可以带动课堂的积极性。

  问题五:

  我们发现一个现象,一开始讲授的题型难度较低,但后面的就会很难。我们也对相关的学生做了一个调查,他们都觉得前面的题型是为后面的难题做一个铺垫,其实后面难题的解题方法都是由前面的知识点组织起来的。您觉得学生的这些理解对吗?

  回答:

  对,很对!难的东西深入浅出,老师在课堂上做一个画龙点睛,如果他们可以明白这个授课思路,那真的学懂了。

  问题六:

  我觉得奥数就是一种找捷径的做题法,给我感觉,小学组的题型就是初中的知识,初中的题型就是高中的知识,老师们对我这个说法有什么看法呢?

  回答:

  它可以说是一种找捷径的方法,也不完全可以说是一种找捷径的方法,奥数其实是知识点的一种浓缩。找对了方法你就会游刃有余,它是一种思维拓展,培训奥数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做精一道题做通所有相似题型的题。对于“小学组的题型就是初中的知识,初中的题型就是高中的知识”这个看法不完全正确,它很多定理确实用到了跨年级的知识,但是普及教育的教程可能就是一本理论知识,但实际涵盖的发散思维知识很少,而相反,奥数是给你一本薄薄的书,你可以将书摸透而且应用到更大的范围,思维得到发散和拓展,那就是奥数与应试教育的授课方法不同之处。

  问题七:

  数学竞赛成绩普遍被认为是小升初的敲门砖之一,当前很多城市掀起了奥数热,可是又有反奥数的现象出现,您对此现象有何看法呢?

  回答:

  这只能说奥数的培养意义还没让更多人去体现,当然数学竞赛成绩对小升初是有一定的影响有可能是对的。奥数不是与数学其它分支独立开来的,封杀奥数算是对中国教育方式的一种摸索。强扭的瓜不甜,逼着你去学奥数,你没兴趣还是不能学好,将来也不会在数学方面有所成就。如果你本身就有兴趣,那样你就去学奥数。

  问题八:

  华杯赛之后就是第三届两岸三地的精英赛了,我想问一下周教授,“精英赛”的含金量如何呢?

  回答:

  精英赛的含金量不好说,呵呵,不过,“精英赛”是紧接着“华杯赛”后的一场数学竞赛,主要目的是让数学测试得到更广的普及,让两岸三地的学员们都可以一起领略数学的奥秘。

  结束语:

  很快就是晚餐的时间了,为了不妨碍教授们的休息时间,我们很开心地结束了这次的心得交流。有这么好的机会和教授们面对面探讨“数学”相关的问题,真的很荣幸!非常感谢各位教授!

百科词条:华杯赛 名师
相关阅读: